logo

韓國電影的發展歷史

韓國電影產業為何興盛?忠武路為何是每個演員的神壇?韓國國片發展歷史講解

Yeong
2 years ago

電影《失控隧道》現場照片

哈囉,大家好,我們是由韓國人告訴你每日最新韓國資訊的Creatrip


#韓國電影#票房
#國片支援#政策

韓國電影走向國際已成為趨勢,具備了話題(演員)與深度(題材),同時也勇於面對歷史的傷痛、錯誤。


比起韓國電影近幾年才在海外發光發熱,韓國本土對國片的熱愛早已燃燒了二十多年。這些年來,無數電影在韓國上映取得好票房與口碑,突破千萬觀影人數的更比比皆是。


但為何韓國人支持國片?韓國電影從一開始就那麼順利嗎?一起看看小編的介紹吧。


改變法律的韓國電影|點我

🤞🏻 Creatrip Youtube上線囉

點我追蹤我們的instagram
instagram.com/creatrip.tw

🎈點我看旅韓必備網卡/票券/一日遊折扣



韓國電影壯大的歷史

韓戰前後的韓國電影局勢


625戰爭(韓戰)開始時,以釜山、大邱為中心,進口了海外電影,讓觀眾在疲憊戰事中得到一點安慰。


而在韓戰結束(休戰)之後,電影業如雨後春筍越來越多,並轉往聚集在首爾「忠武路」一帶。劇場、引進海外電影的公司逐年增加,形成了可以籌集製作經費、分配、流通的體系,韓國的電影產業也是在這時萌芽,開始了韓國電影的新時代。


電影《誤發彈(오발탄)》

由於美國大眾文化、西方文化流入韓國,好萊塢電影成為韓國電影成長的養分,影響素材、妝髮、人物形象甚至是題材與背景,此刻的韓國電影以新潮的愛情劇、喜劇為大宗。


但從1960年代起,以家庭為題材、廣泛地涉及世代矛盾、政治諷刺的電影,也成為新一波主流。


1960年,韓國第一起民主運動「4·19革命」到後來的「5·16軍事政變」,歷史連環寫出新章,精準描寫人心支離、真實樣貌的電影作品,也反映了人們在時局裡的不安,透過這類電影,可以大膽地觀察到社會的變化。

🙌忠武路影業的歷史



韓國電影壯大的歷史

被政策箝制發展的韓國電影

電影《Love Me Once Again》

1962年《電影法》制定,提出了保護、培育韓國電影的方向,但同時也矛盾地進行強力控制與審查(劇本事前審查、膠片審查),根據是否製作優秀、啟蒙、反共電影,以及獲獎數以分配電影的外匯收入進行配額,這樣的政策基調甚至一路維持至1980年代,無疑綁架製作公司的收入與創作自由。


不過,這時期的電影雖受到威權化的壓迫與政策影響,但仍不斷拍著多樣化的故事,韓國也因經濟開發與現代化,局勢相對穩定下來,電影出現了許多類型,大類有三如下:


代表傳統題材的歷史劇、喜劇、愛情劇,以及容易受到管制的青春電影、動作驚悚片、劍客電影,再來就是為了配額而有的政策如反共啓蒙片、文藝片等等。


由於深受年輕人喜愛的青春、動作與劍客電影,屬於容易受到政府管制的電影類型,根據調查結果,當時20代年輕人看外國電影的比例(50%)遠遠高於韓國國片的14.7%,但50歲以上、相對保守的人們,對韓國電影的喜愛度則較高(61.6%)。

備註:《Love Me Once Again》為當代最成功的愛情電影



韓國電影壯大的歷史

維新時代(유신시대)韓國電影下坡路


1972年,朴正熙總統修法開啟了第四共和,是為「維新時代」。


韓國電影經過1960年的黃金發展時期,後來因電視普及、娛樂增加、電影品質下降等理由,逐漸走向下坡。


但不可否認的,維新時代的獨裁政權透過嚴厲審查與政策影響,使得電影越來越通俗化(能通過審查),不少以大眾小說題材改編電影受到歡迎,較為低俗的題材、高中生文化也逐漸出現在電影裡。


來源:백세시대

小編也提一下電視機的出現,給韓國電影帶來多麼大的衝擊:韓國電視機在1965年出現時,普及率僅有0.61%,但到1979年卻增加至79.1%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這個時期的韓國電影也出現了多樣記錄。


例如1968年出現第一部現場同時錄音的電影(在這之前都是後錄);韓國解放後,以韓文接受教育的作家、年輕電影導演開始出現;吸引高中生走入電影院的高中題材電影壯大(但後來成為非主流);史上最大規模,於外景拍攝的反共電影製作等等。




韓國電影壯大的歷史

希望之光...海外電影叩關?

來源:오마이뉴스

韓國進入80年代,在遭遇最殘酷的社會運動鎮壓後,韓國政治打開的縫隙,照亮了電影前行的道路,開始慢慢地碰觸歷史、社會、性等議題,明確地與先前韓國電影多為大眾通俗作品等做出了區間,標的了「權力」允許大眾自由奔放的可能性。


這時也是韓國新浪潮(Korean New Wave)的發展開端,電影精神與忠武路電影界相結合,出產無數優秀影人的起點。



1980年彩色電視放送開始、1981年劇場成立、1982年解除宵禁,讓髮型自由,同時成立職業棒球隊、深夜劇場等等,甚至1986年的亞運會到後來的1988漢城奧運,新世代的潮流無可厚非地塑造了電影的全新可能性。


但真正讓電影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的,是1984年、1985年第五次與第六次《電影法》修訂。


由於美國對韓國電影市場要求開放,施加壓力,拒絕外匯進口配額與收益的配額優惠結構,讓美國電影登陸韓國不再需要透過在地片商,而是直接上映,導致外匯、進口商的片量劇增,韓國電影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,面臨外來強片環敵。


1988年至1993年,從20世紀福克斯至華納兄弟等大型片商分公司,在韓國設立,上片獲得高票房的結果,碾壓韓國電影的生存空間。這剛好也是韓國走入民主化的時間點,民主化也意味著西方文化登陸朝鮮半島,造成韓國電影到90年代中期,一蹶不振的場面。


至90年代為止,韓國國內的電影人開始了大規模反對集會行動,要求政府出面拯救國片。




韓國電影壯大的歷史

韓國電影風起雲湧的90年代

1988漢城奧運

韓國民主化開放後,美國電影在韓國可以直接發行、上映,造成了80年代初期,韓國電影比例約為40%佔有率,卻在1993年降到只有15.9%。


1990年前後約有100至120部電影的數量,更在1998年降低至43部,取而代之的是逐漸上升的外國電影,在1996年就達到405部。


1988漢城奧運後,三星、LG、大宇將目光投向影業市場,積極地擴張相關版圖。同時,金融資本也進軍了影視產業,1995年出現了第一部由金融業投資的電影,其後也越來越多大企業進軍電影界,參與投資,加上韓國電影產業也開始引入明星系統、營銷與宣傳強化等好萊塢電影戰略,透過投資以製作商業電影,忠武路也得到了資本主義的輸血,持續源源不絕地創作。


李滄東導演

而也是在90年代,出現了「作家主義導演」,洪常秀、朴贊郁、金基德、李滄東等人先後發表處女作,成為韓國近代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導演之一。


1995年,《電影振興法》出現了,規定每間韓國電影院一年需至少播放韓國電影的天數,需達146天,否則就得吊銷營業執照,後來這項政策一度要更改,遭到韓國電影人的阻撓,他們組起了「銀幕配額監視團(스크린 쿼터 감시단)」,甚至發起1999年的百萬人請願,確保韓國電影的上映機會。


1999年死守國片配額運動

也是因為這樣,加上1996年釜山影展開辦,把韓國電影推向觀眾視線與國際,也讓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,得到了新的舞台,並讓韓國人意識到韓國電影的偉大。


而這場運動,也出現在韓劇《二十五,二十一》當中,是當時所有韓國人的共同記憶。




韓國電影壯大的歷史

如今的韓國電影


韓國電影的政策也從起初的箝制,轉變為後來以「支援」的變化,加上1997年,廢除了審查制度,改「上映等級制(상영등급제)」,明確標示電影的分級制度,取代原有的內容審查,增加了創作自由,以及人才增加、企業投資、影廳基礎建設落實、科技技術發展等背景,造就了韓國電影如今的多樣性。


至1990年代末期,韓國電影起飛、逐漸茁壯的這個開端至今,韓國仍持續書寫著未停的神話。


雖然在2000年代後半,韓國電影播放的配額仍不敵全球化浪潮,砍半至73天,但於90年代所打下的基礎,仍讓韓國電影業至今仍有著近半(或過半)的市佔率。


電影《寄生上流》

尹汝貞(電影《夢想之地》)

如今放眼電影院,除了好萊塢大片之外,韓國國片播放的影廳數量也不少,甚至在近20年內,締造過無數個百萬、千萬觀影人次票房記錄,甚至出現了世界第一個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、最佳外語片、最佳導演的《寄生上流》,以及見證忠武路演藝,奪德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尹汝貞《夢想之地》),這些都是當年大家沒有想過的夢。




韓國電影為何強呢?一方面勇於面對過去與錯誤,另一方面則是民族性對於同樣一件事的執著與熱愛,造就了璀璨的演藝、電影王國。


希望今天的介紹,能稍微帶大家裡解一下韓國電影在歷史上的發展,也能解惑一下韓國電影真正的強項在哪,又是如何在外來強片環繞的情況下,勇於開創屬於「韓國」的這條道路。


各位親估們,我們下次見。


韓國電影票房排名|點我

🤞🏻 Creatrip Youtube上線囉

點我追蹤我們的instagram
instagram.com/creatrip.tw

🎈點我看旅韓必備網卡/票券/一日遊折扣

近期熱門點擊

近期熱門點擊